“学习”二字如何理解?
学习是什么意思?首先,存在变化。我知道四种主要的变化:生命变化、意识变化、声音变化、物质变化。然后,变化具有秩序,可称为理。四种变化的秩序分别为生理、心理、乐理、物理。通过观察变化觉察到其中的秩序,可称为理解。或许可以说理是变化中的不变性。人的重要工作是使自身的人生活动合乎理,或者说天道、自然秩序。也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它或许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被动的观察,从中产生理解,此即为“学”;另一个是主动的行动,从中产生创造,此即为“习”。创造是自然秩序以人为载体的运作。该运动如果能畅通无阻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便可成为伟大的创造。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创造。这可以用阴符经首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来概括。这真是跟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创造活动中必然伴有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人们看到这不变的理,于是用符号来命名,以沟通和记忆。用符号的排列来表征变化中的秩序,就成了书。比如用文学书来描述心理变化,用数学书来描述物理变化。人要创造,也不得不借助语言,否则内在的活动无法得到外在的表达。所以语言是创造的重要工具。但是一个显然而常被忽视的事实是,符号并非其所指代的实体。脱离实体的符号什么都不是。修行天道并不一定要读书,不一定要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却一定要观察生活本身。天道是活的,属于现在的,书本是死的,属于过去的。不过显然过去的描述也可能捕捉到了一些不变性,于是也是属于现在的。比如人们说,莎士比亚是永不过时的。然而语言毕竟造成了隔阂,作者不得不将具体的经验翻译成符号,而读者不得不将符号映射到具体的经验。这被古人称为“理障”。其中存在着巨大的误解的可能。即使不是误解,各人透过符号所见到的实体也往往是大不相同的,即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上修行绝不是储存符号,而更像是给乐器调音。当人理解了符号中表征的秩序,使自身的活动符合于这秩序之后,符号便可以被丢弃了。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得意而忘言。“意义”、“道理”、“秩序”这三个词是紧密联系着的。
然而我想要自由地创作,必须要学习语言。我要做的无非是将一些符号很好的排列在一起,这就包括了我想学的几乎所有事情,比如诗、音乐、编程、数学、甚至武术。唱歌、弹琴、武术的特殊性在于,它们要求身体的活动。所以它们有基本功的说法,本质上就是建立从符号到身体的良好映射。唱歌要练音准,弹琴要练音阶、琶音,武术要拉韧带、扎马步、冲拳,目的都是给定一个语言指令,身体能够有效地执行。然而在今天我们可以不费任何努力就让机器执行自己的语言指令,这些练习就不再那么必要了。依旧必须要学的是原理。比如生理方面,怎样的动作序列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这是气功和瑜伽千百年来的课题。乐理方面,怎样的音符、和弦序列能带给人优美和谐的感觉,能充分表达出人心中的情感,这都是我基本不了解的。可我想要在生理、心理、乐理、物理这四个方面进行创造,通过交谈、写作、编曲、体操、软件开发、数学研究等,发展出更高更妙的秩序。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语言和图像之间的联系。比如诗和绘画、代码和用户界面、代数和几何。我明白要在学习中重视图像。感觉语言和图像是同一个实体在两个不同意识维度上的映射。在第一个维度上大脑需要花时间来线性处理,在第二个维度上大脑可以一瞬间看到整体,虽然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深入细节。我似乎开始明白Krishnamurti所说的“心理上的时间”是什么意思。比如一本书,它的全部内容都存在于当下,然而读者却要花时间来阅读,这时间感完全是由大脑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导致的。如果信息处理效率提升一万倍,那么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也就缩减一万倍。现在AI就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AI时代,一个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利用它来帮助将人的认知从第一维度转移到第二维度。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用AI生成一本书或一个文库的思维导图,将线性结构转换为图结构。但这信息处理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等于问观察、认知的意义是什么。假设说存在一种无限的意识,那么全部的内容在一瞬间就能看到,于是主观的时间就不存在了。有人说在服用迷幻药之后就会产生这样的体验。Aldous Huxley在他写的The Door of Perception中描述了这样的体验,并声称人的意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只是为了生存需要而特意加诸自身的。当生存需求或者“我执”消失的时候,那无限的意识便会自然出现。这可能就是“克己复礼”中“克己”的意义。